兵法论坛
留言 簿
《谋攻篇》第三
  
 
首页\ 第二讲“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全争与天下”
三、谋攻(全胜战略)--论谋攻当以全策取胜(《谋攻篇》第三)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原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论评】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是贯穿《孙子兵法》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不仅给千千万万的军事家们以深刻的启迪,而且一直被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大师及各行各业的人奉为至理名言。
    毛泽东曾评价说:"战争不是神物,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古代是这样,在高科技大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现代的战争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战争,现代化的商战也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商战,甚至,那些貌似再简单不过的体育竞赛也进入了"全方位"、"立体化"新时代。在这种严峻的新形势之下,明察对手,审度自己,深谙"知己知彼"的原则,方能计高一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那么,如何用兵才是"知己知彼",从而"百战不殆"呢?
    孙子指出了五种可以预见到胜利的方法。这五种方法是:(一)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能胜利;(二)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能胜利;(三)官兵有共同愿望,上下同心的,能胜利;(四)以有准备对待没有准备的,能胜利;(五)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以牵制的,能胜利。
    孙子的结论是:了解敌人,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敦刻尔克的迷惘(MI WANG)
    希特勒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1940年5月24日,担任西线主攻任务的德军部队分别攻占布伦、包围加莱两个主要港口,进到格腊夫林,距离敦刻尔克只剩下20英里,英法盟军的40个师34万人被包围在弹丸之地敦刻尔克。
    盟军三面受敌,一面临海,随时都会遭到德军毁灭性的攻击,但是,就在这千钩一发之刻--在24日这一天之内,希特勒连续签发七个秘密手令,命令停止进攻敦刻尔克。
    德军将领古德里安眼巴巴地望着大海,望着乱哄哄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英法官兵--只要一声令下,他的坦克部队就会把他们"推"入大海--大惑不解。
    后来的军事评论家们也都对此感到迷惑。
    根据史料的记载,停止进攻的命令是在纳粹最高统帅部的伦斯特将军和戈林的鼓动下,在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两位将军的坚决反对下,由希特勒亲自签发的。
    后人评论说,也许--是固为下面的几个原因,导致了希特勒在二战中,也是在其一生的军事指挥中犯下了最大的错误。
    其一,5月21日,英法坦克部队在撤退途中突然向在阿腊斯的德第四军团发起反攻,第四军团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行进得太快了,希特勒担心古德里安重蹈德第四军团的覆辙。
    其二,第四军团的克鲁格将军心有余悸,曾面陈伦斯德"机密",希望不要在24日向敦刻尔克发起进攻,因为他的坦克部队有一半丧失了战斗力,希特勒因此听信了伦斯德的建议。
    其三,纳粹最高统帅部的会议上没有讨论英法盟军从海上逃跑的问题。
    其四,戈林曾对希特勒说,单靠空军即可消灭敦刻尔克的敌人,希特勒认为盟军已成为翁中之鳖,他想保存实力攻打法国巴黎及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因此,相信了戈林的话。
    当然,这些,都是推测。
    两天以后,德军情报机关窃听到了盟军在伦敦发给在加莱的英军司令的无线电:"你继续存在的每一个小时都是对远征军的极大帮助。"这时候,敦刻尔克的34万大军已经在登上运输舰船向英国本上撤退了。
    希特勒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命令古德里安和其他的德国部队:前进!发起攻击!
    晚了。34万盟军顺利地退回到英国本土,此后,他们又从英国本土杀了出来,一次又一次地给德军以重创。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希特勒下达了停止攻击敦刻尔克的命令呢?也许,除了希特勒本人,再无第二个人知道了。
    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希特勒未能做到"知己知彼"。
约翰逊总统与越南故争
    约翰逊担任美国总统带有点戏剧性--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当天下午2点30分,担任副总统职务的林登·约翰逊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宣誓就任美国总统。
    当时,南越政府一片混乱,约翰逊和他的前任肯尼迪一样,错误地认为"丢失越南就像杜鲁门丢失中国一样引起严重的政治后果",上任伊始就下令对北越海、陆、空基地实施空中打击,随后又下令实施"滚雷行动计划",直接卷入越南战争。1965年至1967年,美国对越空袭的次数分别为3.5万机次、7.9万机次、10.8万机次,投弹量分别为6.3万吨、13.6万吨、22.6万吨。但是,美国的狂轰滥炸非但没有扭转战局,反而使越南人民同仇敌忾(TONG CHOU DI KA)。当时的美国驻越援军司令部司令威斯特靡兰将军在给约翰逊的备忘录中写道:"迄今,我们对北越的空中作战是以缓慢升级为其特点的,这种战略无效地大量使用空军,而且远未得到可能的结果。此外,在局势中增加了日益增长的危险因素。敌人现已组成一个集中控制的庞大防空体系……
    小小的越南如何能"组成一个集中控制的庞大防空体系"呢?--威斯特靡兰在这里指的是越南得到了拥有最先进防空力量的苏联的支持和他的邻国中国的无私支援。
    但是,约翰逊没有听从威斯特靡兰的劝告,仍然一意孤行,不断把战争"升级"。到了1967年,美国的侵越人员已达50万人。
    美国在越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而越南人民则越战越强。1967年秋天,美国的一些著名部队--第1O1空降旅、绿色贝雷特种部队、第一骑兵师分别在安溪、波莱梅、德浪河谷遭到惨败,死伤惨重。消息传到国内,美国人民纷纷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反对越南战争。而且,游行的队伍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加入了反战运动。为了表达反战决心,一名教徒和一名救济工作者分别在五角大楼外和联合国外举火自焚。最后,越战升级的决策人之一一一国防部长也开始改变了对越战的态度。
    约翰逊面对的是一个众叛亲高的窘境。
    1968年1月30日,南越爱国武装力量向南越傀儡政府和驻南越的美军基地发动了强大的春季攻势,连美国大使馆、西贡机场和总统府都遭到了爱国武装力量的攻击。
    约翰逊终于认识到自己已经彻底失败。1968年10月31日,约翰逊宣布"停止轰炸"。三个月后,他就灰溜溜地离开了白宫一一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新一届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美军完全撤出越南是由尼克松总统完成的。用尼克松的一句后来总结越南战争的失败原因是--"我们(美国)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类人猿"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情报机关制定了一个""类人猿'行动"计划,其唯一目的是刺杀希特勒最信任、最得力的鹰犬海德里希。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是德国保安警察和党卫队保安处处长,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的副头领。海德里希是毒杀犹太人的创始人,他的天性和职业就是刺探和谋杀,他所领导的间谍组织给"盟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这是英国情报机关要除掉海德里希的重要原因。
    "类人猿"行动小组深知此行的危险,他们在特种训练学校接受了训练,携带了准备与海德里希同归于尽的英国最新研制的生物武器--"X"毒剂弹。为了摸清海德里希的活动规律,"类人猿"行动小组在海德里希可能出没的地区潜伏了足足5个月。1942年5月27日,"类人猿"行动小组在掌握了海德里希的动向后,在布拉格郊区的特罗雅桥附近一个"U"形急转弯处埋伏下来。
    特罗雅桥是通向设在赫拉德卡尼城堡海德里希司令部的必经之路。
    10时31分,海德里希坐着默策德斯牌绿色敞篷汽车行驶到了"U"形急转弯处。
    海德里希太狂妄了,他竟然连一个保镖都没有带!也许,海德里希认为这里是他的独立王国,他可以为所欲为。
    "类人猿"行动小组成员加克西克举起冲锋枪,跃上公路,对准海德里希扣动扳机--枪没有响。这支经过反复检查、从未出过故障的冲锋枪在这生死关头却"卡壳"了。加克西克呆住了。--海德里希的那一双冷酷的眼睛和令人生畏的鹰钩鼻子近在咫尺!
    海德里希当然知道一支冲锋枪对准着自己意味着什么,他向司机喊了一声:"快踩加速器!"
    谁知,司机忙中出错,一脚踩在刹车上,敞篷轿车"嘎"地停"嘎"的响声惊醒了同样在发呆的"类人猿"行动小组的另一成员库比斯,他向海德里希掷出了一颗"X"毒剂弹,然后,拉住加布西克,转身就跑。
    "X"毒剂弹在海德里希车旁爆炸,炸开了车门,一块弹片钻进海德里希的腰部。海德里希拔出手枪跳到公路上向逃跑的袭击者们射击,但仅仅几秒钟后,他就倒在了地上。
    海德里希被一辆过路的货车送入附近的医院,德国当局派来了最好的医生为他取出了体内的弹片。但是。一天之后,海德里希莫名其妙地陷入"进行性麻痹",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7天后,海德里希一命呜乎。
    德国官方的结论是:海德里希死于"败血症"。
    准确他说,海德里希死于"X"毒剂弹中的肉毒杆菌毒素,这种毒素是已知的对人类最毒的物质之一。
    海德里希以从事间谋、大搞暗杀活动百名噪一时,但却死于被暗杀,这实在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恐怖的"萨姆之歌"
    1973年10月6日,埃及总统萨达特指挥埃军突破以军巴列夫防线,向西奈半岛纵深进攻,以色列仓惶应战,损失惨重,这就是世人瞩目的第四次中东战争。
    1O月6日是犹太人的"赎罪日",萨达特选择这一日子可谓是用心良苦。以军飞行员在战争爆发半小时后饿着肚皮匆匆升空,但实事求是地说,以军飞行员并不害怕埃及空军及埃及的空防部队,他们对埃及的防空导弹"了如指掌"--这不,埃及的制导雷达刚一对准以军飞机,以色列飞行员身边的"黑匣子"就"吱……"响声大作--以军飞行员轻蔑地称之为"萨姆之歌"。
    "萨姆"导弹是前苏联为埃军装备起来的,一度为埃军立下汗马功劳。但是,第三次中东战争时,美国人针对"萨姆2"导弹和"萨姆3"导弹的性能特点,研制出"电子黑匣子"安装在以空军的"鬼怪式"和"天鹰式"战机上。当"萨姆2"、"萨姆3"导弹的制导雷达对准飞机后,"黑匣子"就发出"吱……"的警报声,并亮起红灯。同时,"黑匣子"还自动按相同频率发射出干扰电波,使导弹不能击中目标。以空军飞行员因此戏称"吱"的警报声为"萨姆之歌"。
    但是,这一次不同了。埃及人在接受了失败的教训后与苏联人一起研制出采用新的工作频率和多种制导方式的"萨姆6"导弹,并秘密装备到军队中,以色列人则对此一无所知。
    "轰!"一声巨响,一架"鬼怪式"凌空爆炸。
    "轰!""轰!""轰!轰!"一架又一架"鬼怪式"和"天鹰式"凌空爆炸。
    一周之内,以色列空军有78架战斗机被埃军"萨姆"导弹击落。
    以色列飞行员再也不敢小觑"萨姆"导弹了一一一对他们来说,"萨姆之歌"已成了一首恐怖的"葬礼之歌"。
喋血马拉松
    公元前490年9月,波斯帝国派出1000名骑兵和25000名步兵,分乘600艘战舰,气势汹汹地逼近优卑亚岛,扑向力量软弱的爱勒特里亚城,企图征服岛上的雅典人和斯巴达人。
    爱勒特里亚急忙向雅典求援。雅典最高军事执政官卡利马科斯亲率10000名重步兵前往增援,当他得知狡猾的波斯人突然分出一支部队,以15000人的总兵力出其不意地驶向雅典时,立刻率领主力部队在马拉松平原登陆,以阻截波斯人,同时派出长跑能手菲迪皮茨向斯巴达城报信,以求得斯巴达人的增援。
    卡利马科斯对马拉松的地形了如指掌,他抢在波斯人之前占据了马拉松的山头,堵住了波斯人的道路。波斯人不敢轻举妄动,双方一连对峙了8天。这时,菲迪皮茨回来了,他报告说:斯巴达人必须等到9月19日月圆后才能出兵,因为他们不能打破宗教惯例。更糟的是,波斯人攻克了爱勒特里亚城,从海上绕道向雅典驶来。
    雅典城内一片惶恐,卡利马科斯的军帐中也紧张得要命。是进攻?还是撤入雅典城,据城死守?卡利马科斯的10名将军在对此进行表决后出现了5比5的场面。10双眼睛都盯在了卡利马科斯的身上--卡利马科斯投了"进攻"票,并且,把指挥战役的全权交给了一位叫米太亚的将军。
    米太亚将军曾在波斯军队中服役过,对波斯人的战法了然于胸。波斯人的优势在于骑兵和强弩(NU、怒),其方阵中央强,两翼弱。米太亚命令雅典士兵以四排横队在盾牌掩护下向坡下的波斯军队发起冲锋,当波斯人针锋相对地发起反冲锋时,雅典士兵立即掉头向后跑,吸引骄狂的波斯人追赶。波斯人果然中计,阵形大乱。这时候,埋伏在南、北山坡的雅典重步兵以排山倒海之势杀了出来,而掉头后撤的雅典士兵也转身杀了回来,波斯人一下于陷入内凹的包围圈中,骑兵和强弩顿时失去了威力。
    刀光闪闪,鲜血飞迸。卡利马科斯率先奋战,率先倒在血泊中。接着,又有几位将军阵亡了。这场战斗,雅典方面总共牺牲了192人,但是,波斯人却丢下了6400具尸体,还有7条战舰。
    望着狼狈地逃向海边的波斯军队,米太亚将军对菲迪皮茨说:"我们胜利了,快回去向我们的人民报告!"
    菲迪皮茨迈开双腿向雅典城飞跑。
    心急如焚的雅典公民们聚集在城中的广场上。突然,他们看见一个浑身上下都带有血迹的战士跑进了广场,他只喊出了一句话:"高兴吧,我们胜利了!"随即倒在地上,永远地睡着了。
    这位战士就是菲迪皮茨。
    从雅典城到马拉松平原的准确庞离为42.195公里,为记念菲迪皮茨,在1896年雅典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皮克运动会上,人们用这一距离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取名为"马拉松赛跑"。
何应钦与蒋介石的明争暗斗
    何应钦与蒋介石共事50余年,两人的合作始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任校长,何应钦是少将总教官。
    黄埔军第一次东征时,军阀陈炯(JIONG、窘)明以2万人马包围了黄埔军指挥部。何应钦指挥教导一团与10倍之敌浴血奋战,力挽狂澜,救了黄埔军,也救了蒋介石。此后,何应钦在北战争中屡立战功,为蒋介石效了犬马之劳,甚得蒋介石器重,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人物。
    何应钦声望日高,权力日增,逐渐产生了取蒋而代之的念头。北伐军进逼徐州市,蒋介石亲自指挥,一败涂地,桂系军阀乘机掀起倒蒋之风。关键时刻,何应钦竟说:"蒋介石走了,很好。"蒋介石对此大为恼火,复职之后,他立即解除了何应钦的军权,只给了他
    一个"参谋长"的虚职。
    何应钦被剥夺军权,自然一肚子怒火,但他却并没有从中汲取教训,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蒋介石--蒋介石在北伐战争之前有孙中山支持;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羽翼已丰,根深蒂固,而他何应钦不过是"孤家寡人",根本不足以与蒋介石抗衡。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用武力拘捕了蒋介石等几十名军政要员,国民党政府一片混乱。一派主张和平解决;一派坚决主张武力讨伐张、杨,而武力讨伐张、杨,很可能会导致张、杨处决蒋介石。此时此刻,任参谋长的何应钦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何应钦再次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欲置蒋介石于死地,极力鼓吹"武力讨伐"。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对何应钦恨之入骨,回到南京后,任命自己的嫡系陈诚为参谋长,将何应钦打入"冷宫"。
    解放战争后,陈诚一败再败,蒋介石捉襟见肘,再次把何应钦推上国防部长的宝座。但是,天下大势已定,国民党军从上层将领到下层士兵,士气丧尽,何应钦回夭乏力,蒋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这时候,桂系首脑又一次找到何应钦,企图借助何应钦在黄埔派的影响,控制蒋介石剩余的军事力量。何应钦鉴于二十多年的失败教训,婉言拒绝了桂系的要求,并追随蒋介石逃往台湾,在台湾以"元老"的身份,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蒋介石曾激愤地对人说:"没有我蒋中正,决不会有何应钦!"一言道破了两人各自所处的地位。
    正是基于此,蒋介石在需要时,可以把何应钦推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不需要时,则可以把何应钦贬入"冷宫";而何应钦既没有自知之明,又不能认清时势,难免作茧自缚,自寻烦恼。

 

 
 
CopyRight @2002 福州大学军事教研所 陈润华 张磊 林发
13706943876 13628643870
E-mail:rhc121@ms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