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论坛
留言 簿
《虚实篇》第六
 

首页\第5、6讲 知己——造势与运势\
2、运用虚实--论虚实的妙用(《虚实篇》第六)
    2、运用虚实--论虚实的妙用(《虚实篇》第六)
    (1)虚实要诀--致人
    (2)转变虚实的方法
    (3)测虚实的方法
    (4)因敌致胜
讲稿:虚实--论虚实的妙用
《虚实篇》第六:战略战术:避实击虚
    解题:
    虚实两个字相对成义。"虚",是空虚;"实",是充实。这是虚实两个字的一般意义。这儿用"虚实"两个字题篇,系专就军备设施的情形和兵力配备的状况说,同泛论虚实两个字的意义有别。不过,单就军事来说,平时和战时也不能完全一样。
    一、平时军备设施完善叫做"实";军备设施废弛叫做"虚"。
    二、战时兵力配备周密叫做"实";兵力配备疏漏叫做"虚"。
    平时和战时虽不尽相同,但平时的"实"是战时的基础。平时若"虚",一旦国家发生战争,再想把兵力配备周密,没有漏洞,那就困难了。近代战术上说的情况判断,就是指审查兵力配备的虚实而说。不过,所说尚不能尽本篇虚实的妙用。
    此外,郑友贤《孙子遗说》对本篇命名之意,解释颇详。今待节录其说于下,以备参考:
    "虚实者,一篇之义。首尾、次序皆不离虚实之用,但文辞差异耳。其意所主,非实即虚,非虚即实。非我实而彼虚,则我虚而彼实;不然,则虚实在于彼此。而善者变实而为虚,变虚而为实也。虽周流万变,而其要不出此二端而已。"
    复次,本篇系承《势篇》发挥虚实的妙用,同时,也是对《计篇》"因利而制权"和"诡道"的补充。《势篇》把奇正的变化业已阐明,所以本篇专来发挥虚实的妙用。两篇相需,如同车子的两个轮子,鸟儿的两只翅膀一样,缺一不可。这两篇在本书里如同"孪生的双子"。因此,我们可以把论奇正变化的那一篇叫做《势篇》上,把论虚实妙用的这一篇叫做《势篇》下,总之,必须把这两篇合起来研究,才能了解《势篇》这一命题的全部意义。题义业已讲明,"虚实篇第六"用今语译出,就是--论虚实的妙用
    要旨:
    本篇以"避实而击虚"一语为全篇的主脑,而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转变虚实的关键。同时,又用"先"、"后"、"劳"、"佚"四个字,点明入手的途径和所得的后果。意在教人要占敌机先,争取主动;切戒落后,陷于被动。篇中虽变幻诡?(JUE、欺诈、玩弄手段),不可方物,但核其要旨,不外乎反复申明争取主动,陷敌被动,藉以达避实击虚,"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的。所以,一面教人邃(SUI)密神速,勿露真形于敌,一面叫人分化敌人,易寡为众,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对敌人意想不到,或疏忽警戒的防线,施行突袭,各个予以击破。
    至于战时侦察敌人虚实的步骤,本篇分为四项。人们果能按此侦察,敌人的真实情况就丝毫不能掩蔽,如同禹鼎铸好,无不毕现。纵使敌人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伎俩,也决难逃照妖镜的烛照,终不免原形败露,现出猴儿屁股上那一节尾巴。篇末提出战略指导原则,一则说:"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再则说:"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篇末又取喻五行、四时、日月,以明"唯变所适,不可为典要"这一无上妙谛。赵本学说:"此篇语意杂出,约而言之,不过教人变敌之实为虚,变己之虚为实。"赵解只用了十二个字,便括尽一篇大义。真可算是"博观约取,独得大略",洞悉本篇的主旨所在。
    唐太宗说得好:"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唐太宗这几句话道出了本篇在军事学上的价值。现在就借用他这几句话,以作本篇的评介,以为初学者研究本书的门径。
    读法:
    本篇宜分四段读:从"凡先处战地"起,到"致人而不致于人"止,为第一段,总论转变虚实的要诀,其关键即在"致人而不致于人"。从"出其所不趋"起,到"可使无斗"止,为第二段,详论转变虚实的各种方法,从"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起,到"而应形于无穷"止,为第三段,论战时侦察敌人虚实的步骤和运用虚实之秘,在于以无形制胜。从"夫兵形象水"起,到"月有死生"止,为第四段,论虚实之用,神妙莫测,要在避实击虚,因敌变化。
    【原 文】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注 释】
    (1) 处:居止,这里是到达,占据的意思。
    (2) 趋战, 仓促应战。趋, 疾行、奔赴。
    (3) 致人而不致于人:致, 招致、引来。致人, 调动敌人。致于人, 为敌人所调动。
    今译:
    大抵先据战地以待敌人来战的安佚,后据战地以趋敌就战的疲劳,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调动敌人却不被敌人调动。能使敌人自动来战的,是用小利引诱它;能使敌人不得来战的,是设法妨害它。所以敌人安佚能使它疲劳,饱食能使它饥饿,稳扎能使它被调动。--总论转变虚实的要诀,其关键即在"致人而不致于人"。
二之一
    【原 文】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注 释】
    (1) 出其所不趋: 出, 出击。出兵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 即击其空虚。不, 这里当作"无法、无从"之意解。
    (2) 神:神奇, 深奥。
    今译:
    出兵向敌人不急进兵的地方,急进向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走千里长途却不(至于人马)困乏的,是走向没有敌人的地方;进攻就必然能得手的,是攻击敌人不设防(或防守不坚固)的地方;防守就必然能牢固的,是防守敌人不敢进攻或不能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人,敌人不知道防守哪里好;善于防守的人,敌人不知道向哪里进攻才行。(善于攻守的人,他的守形难窥,真是)微妙呀!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形象;(他的攻形难御,真是)神秘呀!神秘呀!神秘到听不出声息。所以能掌握敌人(生死)的命运。
二之二
    【原 文】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注 释】
    (1)攻其所必救也:必救, 必定救援之处, 喻指利害攸关之地。此句意为由于我已把握了战争主动权, 故当我欲与敌进行决战时,     敌不得不从命。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我所选择的攻击点, 是敌之要害处。
    (2) 画地而守之: 画, 界限, 指画出界限。画地而守, 即据地而守, 喻防守颇易。
    (3) 乘其所之也: 乘, 违, 相反, 此处有改变、调动的意思。之, 往, 去。句意谓调动敌人, 将其引往他处。
    今译:
    前进而使敌人无法抵御的,是冲击它空虚的地方;后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到的,是迅速得使它来不及追赶。所以我军想要决战,敌人尽管高垒深沟,却不得不同我军打仗的,是进攻它必然要救援的地方;我军不想决战,即使画地来把守阵地,敌人也无法来同我军打仗的,是把它牵引到别的方向去。

二之三

    【原 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共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注 释】
    (1) 故形人而我无形: 形人, 使敌人现形。形, 此处作动词, 显露的意思。我无形, 即我无形迹( 隐蔽真形) 。
    (2) 专:专一,这里是集中的意思。
    (3) 是以十攻其一也: 指我军在局部上对敌拥有以十击一的绝对优势。
    (4) 约:少而弱的意思。
    今译:
    所以要使敌人暴露它的原形却不让敌人察明我军的真相,那么,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就不能不分散;我军集中在一处,敌人分散在十处,这就是用十成兵力去打它的一成,那么,我军就成为多数而敌人就成为少数。如果我军能够用多数兵力去打少数敌人,那么,当前同我军打仗的敌人,它的兵力就相对减少了。
二之四
    【原 文】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注 释】
    (1)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 即我准备与敌作战之战场地点敌无从知晓。
    (2) 不可知, 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 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此句意为我与敌欲战之地敌既无从知晓, 就不得不多方防备,     这样, 敌之兵力势必分散;敌之兵之既已分散, 则我与局部交战之敌就弱小且容易战胜了。
    (3) 无所不备, 则无所不寡: 即言如果处处设防, 必然是处处兵力寡弱, 陷入被动。
    (4) 寡者, 备人者也: 言兵力之所以相对薄弱,在于分兵备敌。
    (5) 众者, 使人备已者也: 言兵力所以占有相对优势, 是因为迫使对方分兵备战。
    今译:
    我军所要决战的地方敌人不可能知道,敌人既不可能知道,那么,它要防备的地方就多;它要防备的地方一多,那么,同我军打仗的敌人就少了。所以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左翼,右翼就薄弱;防备右翼,左翼就薄弱;到处都防备,就到处都薄弱。兵力薄弱,是因为被动地去防备敌人;兵力雄厚,是因为使敌人被动地来防备我军。所以能判断出在什么地方打仗,在什么日子打仗,那么,就是远隔千里也可以去同敌人会战。如果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打仗,在什么日子打仗,那么,连左翼也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面也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而况远的数十里,近的也有数里呢!
二之五
    【原 文】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注 释】
    (1) 度:(夺), 推测, 推断。
    (2) 越人:越人之兵, 越国的军队。
    (3) 奚:(希)疑问词,何的意思。
    (4) 胜可为也: 为, 造成、创造、争取之意。即言胜利可以积极造成。( 军形篇》 中, 孙子从战争之客观规律角度发论,     曰: "胜可知而不可为"。此处从主观能动性角主切论, 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胜利是可以造成的,     即言"胜可为", 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5) 敌虽众, 可使无斗: 言敌人虽多, 然而因我拥有主动权, 因而我方能创造条件, 使敌无法与我较量。
    今译:
    据我分析:越人的兵尽管多,(假使不了解我们的虚实,)又何补于打胜仗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人的兵尽管多,但也可以(用转变虚实的方法)使它(备多力分,)无法战斗。
    --详论转变虚实的各种方法。
三之一
【原 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注 释】
(1) 策:策度, 筹算。
(2) 得失之计, 即敌计之得失优劣。
(3) 作:兴起, 此处指挑动。
(4) 动静之理:指敌人的活动规律。意为挑动敌人, 借以了解其活动的一般规律。
(5) 死生之地:指敌之优势所在或薄弱环节、致使环节。
(6)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角, 量、较量。有余, 指实、强之处。不足, 指虚、弱之处。此言要通过对敌作试探性较量, 来掌握敌人虚实强弱情况。
今译:
(所以侦察敌情有以下四个步骤,即〕一、(精确而详审地去)估计敌情,以求推知它作战计划的得失。二、用诈术?(kuang)诱敌人,(且看反应如何?以求)了解它动静的规律,三、察看敌人占据的地形,以求了解哪里是死地,哪里是活地。四、试行同敌人角力,以求了解哪儿兵力有余,哪儿兵力不足。
三之二
【原 文】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注 释】
(1) 故形兵之极, 至于无形: 形兵, 指军队部署过程中的伪装佯动。言我示形于敌, 使敌不得其真, 以至形迹其真, 以至形迹俱无。
(2) 深间不能窥, 智者不能谋: 间, 间谍, 深间, 指隐藏极深的间谍。窥, 剌探, 窥视。示形佯动达到最高境界, 则敌之深间也无从推测底细, 聪明的敌人也束手无策。
(3) 因形而错胜于众: 因, 由, 依据, 因形, 根据敌情而灵活应变。错, 同措, 放置、 安置之意。言依据敌情而取胜, 将胜利置于众人面前。
(4)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 人们只知道我克敌制胜的情况。形, 形状、形态。这里指作战方式方法。
(5) 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可是无从得知如何克敌取胜的内在奥妙。制胜之形, 取胜的奥妙、规律。
(6) 故其战胜不复: 复, 重复。言克敌胜的手段不曾重复。
(7) 应形于无穷: 应, 适应。形, 形状、形态。此处特指敌情。
今译:
所以战斗方式灵活变化到极点,就看不出虚实的形象;既看不出虚实的形象,那么即使有深藏(在我军内部)的坐探也偷看不出我军的虚实,聪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办法来。(可是我军因洞悉敌情,能采取制胜的措施,)尽管把胜利摆在大众面前,但是多数人(一时尚)莫明其妙;(及至战胜以后,)一般人还是只知道我军……胜利的形象,却没有人知道我军所以制定胜利的形象。所以它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同一战法),而是适应情况变化无穷。
--论战时侦察敌人虚实的步骤和运用虚实之秘,在于以无形制胜。
【原 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注 释】
(1) 兵形象水: 此言用兵的规律如同水的运动规律一样。兵形, 用兵打仗的方式方法,可理解为用兵的规律。
(2) 兵之形, 避实而击虚: 即言用兵的原则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 攻击其空虚薄弱的地方。
(3) 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敌而制胜: 制, 制约, 决定。制胜, 制服敌人以取胜。此句意为水之流向受地形高低不同的制约, 作战中的取胜方法则依据敌情不同来决定。
(4)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即言用兵打仗无固定刻板的态势, 似流水一般并无一成不变之形态。势, 态势。常势, 固定永恒的态势。常形, 一成不变的形态。
(5)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 谓之神: 意谓若能依据敌情变化而灵活处置以取胜, 则可视之为用兵如神。
(6) 故五行无常胜: 五行, 木、火、土、金、水。古代认为这是物质组成的基本元素。战国五行学说认为这五种元素的彼此关系是相生又相胜( 相克) 的。孙子此言谓其相生相克间变化无定数, 如用兵之策略奇妙莫测。
(7) 四时无常位: 四时, 指四季。常位, 指一定的位置。此言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变换永无止息。
(8) 日有长短, 月有生死: 日, 指白昼。死生, 指月盈亏晦明的月相变化。句意谓白昼因季节变化有长有短, 月亮因循环因而有盈有晦明。此处孙子言五行、四季及日月变化, 均是"兵无常势, 盈缩随敌"之意。
今译:
说到战斗方式有似流水的形态,流水的形态,是避开高处而向下奔流;战斗的方式,是避开敌人坚固的阵地攻击敌人的空虚处。流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战斗因敌情来决定取胜的方式。所以战斗没有常久不变的方式,犹如流水没有常久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以取胜的,叫做神。所以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没有哪一行常胜无衰,四时(春、夏、秋、冬)相接相代,也没有哪一时常住不移,太阳有短日也有长日,月亮有缺时也有圆时。--论虚实之用,神妙莫测,要在避实击虚,因敌变化。
 
 
CopyRight @2002 福州大学军事教研所 陈润华 张磊 林发
13706943876 13628643870
E-mail:rhc121@ms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