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论坛
留言 簿
《计篇》第一
  
 
首页\ 第二讲“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全争与天下”
一、战争全盘计划(《计篇》第一)
    3、发挥主观能动性--论战势的意义和用兵的各种诡道。
    3--1 论战势的意义
    【原 文】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3--2、用兵的各种诡道
    【原 文】
    兵者,诡(gui)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rao)之,卑(bei)而骄之,佚(yi)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关于主观指导
    对敌我双方"五事"的对比,这只是静态的、客观的物质条件的对比。如果战争的胜负仅仅局限于这样的对比,无疑是一种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孙膑在《孙膑兵法.客主人分》中这样说道:"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兵利甲坚者胜乎?则胜易知矣。"意思是说:人多就能胜利吗?那就计算一下双方人数多少就可以打了。经济富足就能胜利吗?那就量一下双方粮食多少就可以打了。武器装备精良就能胜利吗?那么胜负就太容易预见了。
    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孙武,恰恰没有陷入机械唯物论的巢臼。他对战争胜负的分析并没有停留在仅仅对"五事"的比较上,而是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是说,计算客观利害,意见得到采纳,这只是指挥战争的常法,还要凭藉常法之外的变法才能把胜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个变法就是"因利而制权"的"势"。"势",就是于已有利的战场态势。什么是"权"?"权"的本义是秤锤,引申为权变。《荀子.议兵》说:"权不可预充,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随物变化。"可见,"权"就是因敌制胜,灵活用兵,是达到夺取有利态势的手段。历来的注家们,把孙武这一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造成的有利态势,称之为"造势"。
    为了造成优势主动的战场地位,没有灵活的战术、快速的机动、巧妙的伪装是不可能达到的。孙武第一次在我国军事学术史上鲜明地提出了"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军争》)的战术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他列举了十二条战法。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诡道十二法"。这十二法的提出,一方面由于春秋时代的战争为孙武提供了直接材料,另一方面又是他对春秋时代战争经验的正确总结。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战例中找到这些战法的原型。例如,公元前508年吴楚豫章之战,吴军在豫章摆出决战的姿态,麻痹楚军,暗中转移主力进攻巢邑,重创楚军。这是利用"示形"-欺骗和伪装-取胜的实例。
    "诡道"十二法的其余八法,是指对八各不同情况的致人所采取的八种不同的对付方法。这些同样是春秋时代战争经验的总结。这里,仅以"强而避之"为例,就可看出孙武这些原则的提出,无一不是对过去战争血的经验的继承和发展。晋楚城汉之战,晋军"退避三舍",后发制人,是体现"强而避之"取胜的生动战例。反之,如果同强敌硬拼,那就必然失败。《左传.恒公八年》载:公元前701年楚随速杞(今湖北应山县西)之战,随国的季梁对随国君主说:"楚人上左,君必左,无与王遇。且攻其右。右无良焉,必败。偏败,众乃携矣。"他认为楚国的风俗是以左为尊,楚王一定在主力左军之中,应该进攻较弱的右军。右军没有良将,一定失败。只要偏师右军一败,楚军士卒就离散了。季梁这一"强而避之"的意见,随侯不采纳,结果随军遭到惨败。再从军事理论上看,据《李卫公问对》载:与孙武同时的越国范蠡瘟提出过这样的防御理论:"后则用阴,先则用阳。尽敌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意思是说,后发制人是用潜力,先发制人是用锐气。最大程度地挫敌锐气,最高程度地发挥我军潜力去打击敌人。这一思想,更把"强而避之"的防御原则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孙武的"诡道十二法"目的就是一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对敌实施突然攻击。这十二法的要旨就在于集中兵力,攻虚击弱。因为无论是战役上或战斗上的伪装、佯动和欺骗,都是为了迷惑敌人。只有迷惑敌人,才能荫蔽自己的兵力集中,调动敌人,使其错误地变更部署,分散兵车。唯其如此,才能最终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
    【原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释义】要在敌人无准备的情况下突施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取胜的奥妙,是不能事先规定的。
    【论评】
    作战是一场十分复杂的军事行动,天时、地利、敌情,变化莫测,谁能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做好充分准备,谁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谁就有可能获得胜利;反之,"优势而无准备",那也可能由优势而转变为劣势,从而导致最后的失败。
    因此,有备和无备,准备得是否充分,历来都是兵家所极其关注的。
    军事上的"攻其无备"是指对敌方在其没有戒备的特定时间、地点等情况下突然实施攻击。这种突如其来的袭击能在军事上和心理上给敌方造成巨大的压力,从而使敌方在慌乱之中做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以至酿成更大的恶果。
    要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至少应该注意三点:(一)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确实掌握敌方的"备"与"无备";(二)巧妙地隐蔽自己的意图和行动,否则敌方有了"备",而我方反而"无备",只能一败涂地;(三)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和力量发起突然攻击。
    在市场竞争、体育竞赛及其它领域中,这一原则得到了普遍的验证。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与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岛
    公元1660年5月,郑成功在厦门击溃清军的围剿后,意识到清军绝不会善罢干休,又听说台湾百姓受荷兰殖民者的统治,痛苦不堪,于是决心离开厦门东进,一举收复台湾岛。
    为了麻痹荷兰统治者,郑成功一面招募士兵、修造船只、积极做好东进准备,一面给占据台湾的荷兰总督揍一写了一封信,表示了"对荷兰国的善意"和自己决无对台湾"采取敌对行动",的意图。揆(KUI)一早已知道郑成功在大陆屡遭清军追剿的情况,担心有朝一日郑成功会到台湾来。荷兰政府为加强台湾的防务,特意从巴达维亚(雅加达)抽调樊特郎率领12艘战舰和1453人增援揆一。接到郑成功的信后,樊特郎认为郑成功的信"可信",于是,只留下3艘战舰和60O名士兵,率其余的舰只和人员返回了巴达维亚。
    郑成功探知樊特郎的去向,感到机不可失,便于1661年3月22日率精兵3万从料罗湾出发,直奔台湾岛。
    当时,荷军在台湾的总兵力为2000余人。由外海进入台湾的水道主要是一鲲(KUN)身岛和北线尾岛之间的大港,这里完全处于荷军的炮火控制之下。进入台湾的另一条水道是北线尾岛与鹿耳屿岛之间的鹿耳门港,只能通行小船,荷军在那里只建有一座小屋,派一名伍长率6名士兵驻守。
    郑成功在探知这些情报后,制定了个避开荷军炮火控制下的"大港",经由鹿耳门港直接在台湾本岛登陆的计划。4月2日下午,郑成功的战舰利用涨潮的机会平安穿过鹿耳门港,消灭了毫无戒备的6名荷兰士兵,成功地驶抵台湾本岛。在台湾本岛老百姓的帮助下,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全部登岸。随后,郑成功迅速抢占了赤嵌街的粮食仓库,包围了仅有2OO名荷军士兵防守的普罗文查城。
    消息传到揆一那里,揆一大吃一惊。但是,面对十多倍于已的"敌人",揆一心有余而力不足。4月6日,普罗文查城的200名荷兰守军全部投降。此后,郑成功包围了揆一盆据的赤嵌城,荷兰人虽然又从巴达维亚派兵来增援,但回天乏术,到这一年年底,荷兰人全部投降,台湾岛从此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与政治--蒋介石诱杀韩复榘(JU)
    韩复榘原是冯玉祥的部下,因叛冯投蒋有功被蒋介石委任为山东省主席。经过7年的苦心经营,韩复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为山东省的"土皇帝"。
    韩复榘虽然投靠了蒋介石,但对蒋介石并不相信。1936年西安事变,韩复榘对张学良大加赞颂,蒋介石因此对他恨之入骨。抗战爆发后,山东省地处前线,蒋介石命令韩复榘死守山东。韩复榘目睹蒋介石连战连败,上海、南京也落入日本人手中,便放弃山东,把部队开到了河南,蒋介石见日军不战就占据了华北大片土地,国民党的杂牌军争先恐后向南溃逃,为了控制住分崩离析的局面,决心借韩复榘的人头来慑镇北方各路军阀,于是召开"开封会议",以此诱杀韩复榘。
    韩复榘接到赴开封开会通知,也曾犹豫,但潜伏在韩复榘身边,并骗得了韩的信任的南京特务"青天鉴"极力撺(CUAN)掇他去,并说:"主席刚才还说昨晚梦见骑一匹快马向西飞跑,开封就在西边,主席此去,走是洪福齐天!"
    1938年1月11日下午,韩复榘带随从乘汽车到达会场,见会场门口贴有一张告示:"参加会议的将领请在此下车,"韩复榘没加思索就下了车。到了第二道门口,左边的房门上贴着"随员接待处",韩复榘将3名士兵留在了那里。再向前走,到了"副官处",门口又有一张通知:"奉委座谕:今日高级军事会议,为慎重起见,所有与会将领,不可携带武器进入会议厅,应将随身自卫武器暂交副官长保管,给予临时收据,俟会议完毕后,凭收据取回。"韩复榘见同行的将领纷纷交出于枪,他仍未起疑心,把两只手枪交给了"副官处"。
    其实,这一切都是蒋介石精心安排的。
    会议开始后,蒋介石慷慨陈词:"……我们军队中的个别人,不是与中央合力抗日,而是同日寇勾勾搭搭,同其他有野心的派别密谋反对中央。现在济南丢失了,泰安也丢了,你还要往哪里退?"
    韩复榘见蒋介石把矛头对准他,反唇相讥,说:"山东丢失是我的责任,南京丢失,该由谁负责?"
    蒋介石恼羞成怒,道:"韩复榘,你对抗中央!"
    蒋介石的亲信刘峙急忙上前劝解:"向方(韩的字),怎么能跟委员长顶撞?先消消火,出去休息一下"边说边把韩推出会场。
    韩复榘明知刘峙是蒋介石的亲信,但却未加防范,还以为刘峙是要送自己回去休息,便跟随刘峙上了小汽车。韩复榘刚刚坐下,两只手枪即顶在他的脑门上--这也是蒋介石精心安排的。
    1月24日晚7时,蒋介石派特务把韩复榘枪杀,同时由蒋介石的中央通讯社发了一条电讯:韩复榘"即于本月24日执行枪决,特将判决书摘录如下……"
    土皇帝、大军阀韩复榘就这样死去了。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与政治--赫鲁晓夫的手段
    斯大林逝世后,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几位委员立即来到了莫斯科近郊的孔策沃别墅,他们默默地在斯大林的遗体旁守候了一段时间,随后陆续离去。
    最先离开别墅的是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然后是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最后是米高扬和赫鲁晓夫等人。这些人是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其中,马林科夫是部长会议主席,而贝利亚只不过是克格勃的首脑。
    但是,贝利亚能将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位置于死地。
    老资格的米高扬对后起之秀赫鲁晓夫说:"贝利亚回莫斯科肯定要搞夺权!到那个时候……"
    "只要有这个坏蛋在,谁也不得安宁!"赫鲁晓夫当然知道米高扬的潜台词,"我们要研究一下,必须把他搞掉!"
    回到莫斯科,赫鲁晓夫开始了紧张的活动。他逐个找主席团的委员们谈话,争取他们的支持。找马林科夫谈话是最危险的--他是贝利亚的朋友,私交不错。马林科夫不但是部长会议主席,还主持党中央主席团的会议,没有马林科夫的支持,赫鲁晓夫将一事无成。也许是马林科夫也对贝利亚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利感到惴惴不安吧,当斯大林昏迷过去时,贝利亚凶狠地盯着身边的医生们:"你们要为斯大林同志的生命负责!"结果,没有一个医生敢说话;当有人打来电话请求为斯大林治疗时,他凶狠地怒诉:"你是谁?是内奸还是强盗?"马林科夫一想起贝利亚的凶狠目光就胆寒,在这个生死关头,他同意了赫鲁晓夫搞掉贝利亚的计划。
    赫鲁晓夫决定在主席团会议上逮捕贝利亚。他撤换了主席团会议室入口处的警卫,换上了最可靠的军官,然后找到在卫国战争中立下了卓越战功的朱可夫元帅,对他说:"朱可夫同志,今天要逮捕贝利亚这个坏蛋,你现在什么也不要问,以后我再跟你说。"
    朱可夫仍然问了一句:"需要我做什么?"
    "你带上几位将军从西门进来,在主席团会议室的接待室等我的电铃……"
    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就在赫鲁晓夫大肆活动的时候,权在斯大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贝利亚依旧在我行我素一一一他太相信"克格勃"了,以至对赫鲁晓夫的行动一无所知;他又大飞扬跋扈了,以至连多年的老友马林科夫也抛弃了他。
    一切都按照赫鲁晓夫的意愿进行着。贝利亚进入会议室,懒洋洋地在靠背椅上坐下,问:"今天的议程是什么?"
    马林科夫脸色惨白,紧张得嘴都张不开了。赫鲁晓夫急忙站了起来,坚决他说:"今天的议程只有一个问题:关于帝国主义代理人贝利亚的反党分裂活动。我建议撤销贝利亚的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的职务,把他开除出党,送交军事法庭,谁赞成?"赫鲁晓夫说完,立即举起了一只手,随后,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米高扬、卡冈诺维奇等人也都举起手表示赞成。
    贝利亚目瞪口呆。
    赫鲁晓夫迅速按响了电铃。朱可夫与莫斯卡连科(当时任莫斯科军区司令)举着手枪冲了进来。
    赫鲁晓夫喊道,"逮捕这个坏蛋,他是祖国的叛徒,把他押下去!"
    贝利亚脸色铁青,喊道:"朱可夫同志,怎么回事?"
    朱可夫威严地吼了一声:"不许说话!"
    贝利亚被押出会议室,从此永远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CopyRight @2002 福州大学军事教研所 陈润华 张磊 林发
13706943876 13628643870
E-mail:rhc121@ms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