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论坛
留言 簿
兵法原文
  
首页\第一讲 《孙子兵法》根柢与流布

第五、享誉世界的东方圣典
    《孙子兵法》是中国的国宝。然而,早在一千多年前,它就已经不胫而走,悄然流向东瀛,传遍世界许多国家,受到普遍赞誉,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不禁使人联想起中国的围棋和乒乓球。在近些年的国际大赛中,我们的国手已渐感不支,屡屡出现眼看他人登上冠军领奖台的尴尬局面。那么,随着世界范围的"孙子热"不断升温,我们这些孙子传人是否仍然能够在研究和运用《孙子兵法》的领域享有权威?这是令人堪忧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警醒的问题。

    1、《孙子兵法》东流
    《孙子兵法》走出国门始自盛唐时期。公元7一8世纪,强盛的唐王朝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东南亚一些国家纷纷遣使入唐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其中,一位名叫吉备真备的日本留学生专攻中国兵法。吉备真备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喜爱钻研兵学。他到中国后,没有入太学研读《五经》,而是拜兵学名家赵玄默为师,单独受业18年,潜心研究孙、吴兵法。开元二十三年(735),吉备真备学成归国,并把《孙子兵法》带回日本,日本皇室视《孙子兵法》为至宝,藏于密室,非皇室成员不得寓目。吉备真备因此而被任用为太宰府大贰,主要负责为皇室成员讲授《孙子兵法》及中国其他兵书。因此,当代日本武学研究专家佐藤坚司所著《日本武学史》和《孙子之思想史的研究》明确指出,吉备真备既是《孙子兵法》的携归者、传播者,又是开创日本研究《孙子兵法》的先驱和《孙子兵法》作战原则的实践者。
    日本从"平安时代"(794一1192)后期开始,武士集团的势力迅速崛起,逐渐取代世袭贵族而独揽朝政,以致天皇形同虚设。于是,《孙子兵法》也就从皇宫先后传入大江、源氏、楠木、武田等兵家和武将家族手中。其中,战国末期的著名将领武田信玄(1521一1573)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和运用尤力突出。他曾命人在一面突击旗上用金丝绣上"风林火山"四个大字,以鼓励士兵像孙子在《军争》篇中所说的那样:"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这面旗子现在还存放在日本盐市云峰寺中。武田信玄对孙子十三篇非常熟悉,最欣赏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等思想观点,并灵活地运用于作战指挥过程之中。他因此而获得了"日本孙子"的美称。
    尽管《孙子兵法》被许多兵家和武将所熟识,但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秘不外传的,仅在兵家武将家族间传播,因此研究著作尚不多见。一直到德川幕府时期(1603一1867),这部中国兵书才真正在日本民间流传开来。这一时期,德川家康为了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曾下令专门出版《孙子兵法》用作军事教材。在此以前,《孙子兵法》都是汉文原版,在德川幕府第4代将军德川家纲(1651一1680)时期,第一本日译本《孙子兵法》付梓(ZI、字)问世。这对日本研究和普及《孙子兵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此,《孙子兵法》的各种版本在日本公开重抄重印,各种注释和研究著作大量涌现,先后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武学流派,形成了一个旷日持久的"孙子热"。如山鹿派兵学创始人山鹿素行、北条派兵学创始人北条氏长等,均对孙子思想有深刻的理解,并著有数部研究《孙子兵法》的专著,是这一时期日本孙子学的代表。
    德川幕府时期以后,孙子学几乎成为日本的显学,以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大量研究《孙子兵法》的成果问世,到第二世界大战前,日本出版有关《孙子兵法》的专著多达100种以上,而且反传到我国的就有50余部。日本学术界大多是以崇敬的心情学习和研究中国这部不朽之作的,他们探讨领域之广,流派之多,著述之精,远非其他国家所能比拟。各种有关研究《孙子兵法》的专著几乎一致地认为:孙子是"伟大的战争哲学家"、"兵圣"、"兵家之祖","东方兵学鼻祖";《孙子兵法》是"科学的、有生命力的、不朽的名著","具有科学体系的优秀著作"、"韬略之神髓"、"武经之冠冕"、"科学的战争理论书"和"战争哲学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研究《孙子兵法》仍然大有人在,并且于60年代又一次形成新的"孙子热"。据香港1962年10月30日的《世界新闻》报道:"《孙子兵法》今年在日本大行其道。据悉日本各书店发行的《孙子》有关版本达20余种,每种销数都达数10万册。"与以往"孙子热"不同的是,这一次热潮中,许多专家学者根据战后经济复兴的客观需要,注重把《孙子兵法》的研究引向经济领域,出现了以大桥武夫为代表的"兵法经营管理学派",从而为研究和运用《孙子兵法》开拓了新的领域。
    《孙子兵法》传入朝鲜的时间,有人认为可能早于日本。这个问题尚待考证,据朝鲜通史记载,15世纪李朝的义宗至世祖时期,出版的《武经七书》注释,其中就有《孙子兵法》。16世纪后,朝鲜文版本的《孙子兵法》译著、评著大量涌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孙子兵法》开始在东南亚其他国家受到普遍重视,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均有研究著作问世,不久前马来西亚还成立了《孙子兵法》研究会。

    2、《孙子兵法》西渐
    《孙子兵法》西渐,以法国为最早。公元1772年,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欧在巴黎翻译出版法文《中国军事艺术》丛书,包含有6部中国古兵书,《孙子十三篇》是其中的第2部。这是第一本西方翻译的《孙子兵法》,该书扉页上写道:"中国兵法。公元前中国将领们撰写的古代战争论文章。凡欲成为军官者都必须接受以本书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传说,拿破仑对这本书推崇备至,常在作战间隙披读。
    1860年,俄国科斯特罗马军团的中校斯列兹涅夫所基根据法文版《孙子兵法》写出《中国将军孙子对其属下将领的教诲》一文,在《军事集刊》杂志第6期发表。他书中说:"孙子能够了解统帅活动的所有的主要的特点,他在作战艺术里能够区分不变的和多变的情况。虽然时间过去了几个世纪,但是,我们认为,他为我们创造的军事原理至今仍然是军事理论的瑰宝。所以,现在如果有一个统帅运用孙子兵法,那么,世界上最天才的统帅也不如他。"1943年,二战中的苏联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的军事学术历史教研室把英文《孙子兵法》译成俄文。这是第一部俄文全译本。可见,在40年代的时候,俄国结束了从欧洲语言中翻译中国古代军事哲学著作,开始把文言文直接翻译成俄文。7年之后,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出版了孔拉德院士的《孙子兵法的翻译与研究》。全书有5个部分,除了前言和译文以外还有注解、注释,以及对原文文字的科学分析,仿佛是一部中国古代军事的词典。作者在书中以《孙子的学说》为题,对孙子学说世界观的基础,《孙子兵法》和《易经》的关系、《孙子兵法》出版的历史背景及作者和年代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此书被苏联学术界认为是"对苏联军事历史科学的宝贵贡献"。与孔拉德同时的西多连科中校也以中国的《十家庄孙子》为蓝本翻译了《孙子兵法》,1955年由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出版。著名军事理论家拉津少将在为之作序时指出:"在军事理论方面,人们奉为泰斗的通常是希腊的军事理论家,但实际上排在最前列的应当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中最杰出的是孙子。"他还认为,《孙子兵法》巨大魅力在于"孙子研究了进行武装斗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战争的矛盾性,阐述了进行战争的法则,而古代其他军事理论家都没有给自己提出过上述任务。"
    在克劳塞维茨思想的一统天下--德国,1910年也出现了第一部德文版《孙子兵法》,书名为《战争之书--中国古代军事学家》,译者布鲁诺·纳瓦拉称,将该书献给当时的德军参谋长冯·莫尔特克将军。他在序言中说:"好几代以来,日本的士兵按照孙子及吴子的思想投入战斗。这本书也必将为欧洲的作者及其科学著述提供参考。"布鲁诺·纳瓦拉的译本今已十分难见,现仅瑞士联邦军事图书馆藏有一本。据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流亡伦敦时读到《孙子兵法》。当他读到《火攻》篇的名言:"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YUN、云)而致战",不禁感慨万千,喟(KUI、亏)然长叹道:"我如果早20年读《孙子兵法》,就不至于饱尝亡国的惨痛了!"
    相比之下,在西方世界中,英国对《孙子兵法》研究最深,译著最多,因而影响最大,1906年,在日本学习语言的英国皇家野战炮兵上尉卡尔思罗普首次把"十三篇"译成英文,书名取《孙子》两字,在东京出版。因为是由日文本转译,讹误较多,两年后又在伦敦出版了修订本。1910年,英国著名汉学家贾尔斯根据清朝孙星衍所校《孙子十家注》原版重译,字名为《孙子兵法--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著作》,由伦敦卢扎克公司出版。由于贾尔斯的汉学遣诣极深并对原作做了深入研究,其译文富有韵律感,全书注释详尽,并附有译者的创见,故流传至今,经久不衰,1944年,英国学者托马斯·菲利普斯所著《战略之根本》一书刊载了贾尔斯译文。1949年,美国宾州军事出版社又修订出版了该译本,托马斯·菲利普斯准将为之作序。到1988年,此书已重印10次,并转译成德文。继贾尔斯版本之后,在二战期间又有三个英译本相继问世,但译文都不令人满意,影响不大。
    1963年,美国退休准将格里菲斯又根据清朝孙星衍校勘的《孙子十家庄》重新翻译,取名为《孙子兵法--翻译导论》。格里菲斯在翻译过程中博览群书,广征博引,尤其对孙本《十家注》作了悉心的研究。其译本总的看弥补了贾尔斯版中的一些不足。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专门为之作序。哈特在序言中说:"人们早就感到需要有一个《孙子兵法》的新译本,更完整、更准确地解释孙子的思想。在可能导致人类自相残杀和种族灭绝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这种需要变得更为迫切。……《孙子兵法》是研究战争的最佳入门捷径,又是深入全面地研究战争问题时经常要参考的宝贵的材料。"哈特的序言为译本增辉添色,使《孙子兵法》在西方的影响倍增。该译本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汇编的《中国代表作丛书》,是权威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在西方世界有广泛影响。
    1983年,移居美国的原英国作家詹姆斯·克拉维尔在美国出版了一个《孙子兵法》的新译本。其译文采用贾尔斯版本,仅删去了一些繁琐的注文,并对有趣的中国典故和通俗的注解做了一番增益。克拉维尔还专门写了热情洋溢的自序。他认为,2500年前孙子写的这部著作,真是奇绝非凡。如果近代军政领导人研究过这部天才的著作,越南战争就不会是那种打法;朝鲜战争就不会失败;猪湾登陆就不会发生;伊朗人质问题上的丢脸事件就不会出现;大英帝国也不会解体;很可能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避免--至少可以肯定不会那样进行作战,那些被自称为将军的魔鬼们愚蠢地、无谓地断送掉生命的几百万青年就会正常地走完他们人生的路程。他真诚地希望,《孙子兵法》成为西方所有现役官兵、所有政治家和政府工作人员、所有高中和大学生的必读材料。他还以小说家特有的幽默感假设说:"如果我成为总司令、总统或总理,我还要前进一步:我要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对全体军官,特别是全体将军,每年进行两次《孙子兵法》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和一次笔试,及格分数是95分。任何一位将军如果考不及格,立即自动免职,并不许上诉,其他军官一律降级使用。"该书通俗有趣的内容和幽默诙谐的序言吸引了许多青年读者,对于在英语世界中普及《孙子兵法》有着积极的作用。
    据高殿芳先生统计,到1992年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讨论会为止,《孙子兵法》已经与世界27种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是说,已经有27种文字的译本及研究专著问世。《孙子兵法》在全世界流传之广、影响之深、享誉之高,由此不难想见。

    3、化解"核恐怖平衡"
    随着《孙子兵法》在西方流传越来越广泛,孙子的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西方军政界一些首脑开始将目光投向《孙子兵法》于是这部中国古老的兵书对现代西方一些国家的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对西方核战略的影响尤为明显,对化解威胁人类生存的"核恐怖平衡"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二战结束后,随着核武器的发展,核战略思想应运而生并随着核武器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而不断改进。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美国凭借其绝对的核优势,采取了"大规模报复"的核战略,力求与苏联爆发战争,一举全面打败对方,但是,苏联不甘示弱,竭力发展核武器。到60年代末和70年代,美苏双方已形成一种战略核均势,双方都拥有足以毁灭对方若干次的超量核武器,都具备了能够经受住对方第一次核打击而予其毁灭性反击的第二次打击的力量。这就迫使双方都要考虑,不论谁先发动核战争,都无法逃脱遭受核反击的命运,在一场核大战后,将不再有胜利者或失败者,结局将是共同毁灭。在这种核恐怖下,双方都尽力维持均势,避免引发核战争,从而形成所谓"核恐怖平衡"的局面。
    早在1964年,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出版《战略论》时就预言:政治家们把核武器当作一种遏制侵略的因素,这种信念的基础看来是一种完全不合现实的幻想。说得准确一些,拿使用核武器来进行威胁,只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恫吓,苏联人对于这种恫吓并不会太认真。相反,真正心惊胆战的是欧洲大陆上离苏联很近的那些国家,他们担心成为美苏核大战的试验品,最先遭到毁灭。有鉴于此,他主张:"最完美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略论》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53页)他认为,只有《孙子兵法》才能挽救美国战略体系的崩溃性危机。然而,他的主张没有引起英美政治家们的高度重视。面对"核恐怖平衡"的局面,美国转而采取"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以求既维持"核恐怖平衡"而又保持必要的核报复力量,使对方不敢贸然发动核战争。
    美国的"相互确保摧毁"战略,非但没有吓住苏联,反而使自身核力量的改进尤其是战略防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束缚。美国不少有识之士竭力抨击这一战略,认为是"发了疯"的战略("MAD"恰好是"相互确保摧毁"的英文字头缩写);指责该理论是"紧箍咒",抑制了美国对空间战略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是一种失败的战略。
    在朝野一片指责声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福斯特和日本京都产业大学三好修教授签订了为期3年的研究合同,即美日合作,运用《孙子兵法》研究西方对苏新战略。结果在1978年底,福斯特向美国国务院、国防部提出一项研究报告。这篇报告"从战争哲理深度分析了问题",其核心思想取自《孙子兵法·谋攻》。两年后,三好修著成《苏联帝国主义的世界战略》一书,详细阐述了该研究报告的具体内容,并专辟"孙子的核战略"一章,从新的角度提出了美国对苏联的核战略。该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孙子的两段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代兵,其下攻城"和"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三好修强调指出:"必须以全争天下的观点非常深奥,触及了核战争的实质,具有现实意义,核战争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理应尽力避免。眼下最理想的战略,还是孙子提出的观点,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付代价取天下。"基于这种认识,福斯特和三好修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美国对苏核战略的构想。一是上兵伐谋。福斯特认为,决定核战争甚至局部核战争以及外交斗争胜负的,不是武器和技术,而是战略的正确与否。他主张把"相互确保摧毁"改变为"确保生存和安全"的战略,公开表明什么是关系到我们生死存亡的国家利益,什么是我们对盟国承担的义务,让敌人看到失败的危险,对战争的结局更加失去信心,从而放弃战争企图。二是避免攻城。三好修说,美国的"确保摧毁"战略把打击城市放在首位,而苏联全部大城市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数8.5%,即使全部伤亡,只要它还具有军事能力,仍然会给美国以致命反击。用孙子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最低劣、万不得已的战略。所以,美国应当和苏联一样以对方军事力量为主要打击目标。三是不战而胜。福斯特和三好修主张,西方应从"纯暴力"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超越军事领域,力求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用"和平"的手段遏制苏联,争取不战而胜。
    福斯特和三好修提出的"孙子的核战略"如幽谷击石,迅速引起强烈反响。
    前总统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1980年)一书中指出:"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的理论有三个影响深远的错误。第一当然是苏联不买帐我行我素,仅此一点就足以葬送该理论。第二是该理论在战略上和政治上都是错误的。一旦威慑失灵,它没有给美国留下任何合理的抉择方案,而且一旦发生战争也没有明确任何合乎理性的政治或军事目标。第三是该理论把蓄意屠杀平民当作正当的目标在道义上是荒谬绝伦的。如何纠正这些错误呢?尼克松从《孙子兵法》受到了启发。他援引孙子"上兵伐谋,其次伐次,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和"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名言,提出:"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以正合--用我们的军事力量对付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巩固我们的联盟以及增强西方的联合力量。这是免遭失败之途,也是遏制苏联推进之途,这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正如潮水在退潮之前总得停止涨潮一样。紧接着的下一步--努力获取胜利,以奇胜--是更加复杂,更加微妙,更需要下功夫和费时日的步骤。"所谓"以奇胜",就是通过向东欧及苏联推销西方的信仰、理想、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因为"最终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武器"。
    前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也从地缘战略学角度分析了当时国际形势和美苏在全球力量布势。认为美苏竞争是历史的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核武器的发展很可能使美苏竞争不采取兵戎相见的方式。在这一历史性的过程中,布热津斯基力主以孙子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美国竞争战略的总方针。他指出:"孙子说:'上兵伐谋。'进行持久的历史冲突,情况亦然。模仿孙子的话来说,美国欲在美苏争夺中不战而胜,上策是挫败苏联的政策和利用苏联的弱点。美国如果利用地缘战略论的眼光高瞻远瞩,这两点都可以做到。"为此,他详细分析了美苏争夺欧亚大陆的三个主要战略战线--欧洲、远东和西南亚,并指出了各条战线上的"要害国家"。在他看来,所谓"要害国家"与孙子的"衢地"概念有相通之处。孙子主张"衢地,则合交,吾将固其结"。布热津斯基则强调实施外交谋略,对"要害国家"加以控制,以包围和孤立苏联。这些观点后来都写入《运筹帷幄》(1986年)一书之中。
    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批评和建议,里根政府检讨了"相互确保摧毁"战略的缺陷,于1983年提出"高边疆战略",要求建立以空间定向能武器为主的战略防御体系,用"确保生存"代替"相互确保摧毁"。布什执政后,进一步调整思路,采取"超越遏制"战略,主张通过增强综合国力,在长期竞争中战胜苏联,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遏制苏联。
    从"大规模报复"和"相互确保摧毁",到"确保生存"和"超越遏制",40多年里,美国的核战略发生了由暴力型到政治型的变化,从而使得紧张对峙的"核恐怖平衡"得到缓解,避免了毁灭世界的核大战。这些战略理论的变化,固然有多种原因,其中,孙子的"全胜"思想无疑有点喻之功。

    4、指点现代局部战争
    美苏竭力避免核战争,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他们一方面不愿冒核大战的危险,另一方面又不肯放弃各自的全球战略,于是在世界各个战略要地进行"代理人战争"便成为他们的共同选择。二战结束以后,全球大约发生了200多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战争的直接原因不尽一致,有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宗教的、领土纠纷的,但根本原因却是一致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霸权主义是世界战争的根源。
    越南战争是发生在东南亚的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美国从1961年开始直接介入越南内战,至1973年签署停战协定,先后投入大量部队,1967年高达47万。在这场长达十余年的局部战争中,美军几乎可以说是打赢了每一场战斗,但最终还是输掉了整个战争。越南人民不仅多次成功地抵抗了美军的空中轰炸和地面进攻,而且彻底消灭了南越傀儡政权,最终统一了南北两方。在国际国内一片谴责声中,美国军政界领导人不得不反思这场战争的战略指导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曾决定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的尼克松,从《孙子兵法》中找到了答案。他认为,美国热衷于军事升级以致泥足深陷,不能自拔,而美国公众舆论是决不会支持一场远方的毫无进展的持久战的。正如2500年前中国战略学家孙子所说:"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胜利无望正是应验了孙子的话。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柯林斯在1973年出版的《大战略》中也指出:"孙子说'上兵伐谋'。在越南战争情况下,'谋'即指革命战略。美国忽视了孙子的这一英明的忠告,愚蠢地投入了战斗。我们过高估计了我方的能力,过低估计了敌人的能力。我们热衷于使用武装力量,付出代价越来越高,结果很快产生了一个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目标:战场上的军事胜利。而局面完全失去控制。"美军入越作战部队司令威斯特摩兰在回顾越南战争时,引用孙子"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的话,不得不承认"进入越南是我国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这些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国失败的政治原因和军事原因,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从战争的性质上去分析失败的真正原因。他们的出发点是如何打赢战争,而不是如何制止战争。
    自从尼克松、柯林斯等人用《孙子兵法》分析越战教训之后,美国国内的"孙子热"迅速升温。不少人不仅在核战略问题上求教于孙子,而且在常规战争理论上也以孙子思想为指导,以致美国陆军1982年制定《作战纲要》时在"作战思想"部分赫然引用了孙子的名言:"兵贵胜,不贵久"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一纲要首次提出了"空地一体作战"的思想及"主动"、"灵敏"、"纵深"、"协同"四条基本原则。美国陆军白恩时上校认为,这一新的理论是融合克劳塞维茨与孙子思想精华的产物。他指出:"贯彻空地一体战关键在于实施其由主动、灵敏、纵深和协调四原则所组成的作战方针。这四项原则形成了主要吸取孙子理论的作战指导。其具体标志包括:避实击虚;示形于敌;了解敌人和战场的特性;强调战前的'胜算';重视速度和机动力;强调将领的作用和下属领导人的主动性;认识到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精选:《孙子探胜》第434页)1986年,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访问中国,应邀在中国国防大学作了题为《空地一体作战--纵深进攻》的报告。报告中,他多次引用《孙子兵法》,说孙子的理论是他们确定美军作战原则的重要依据。由此可知,美军在《作战纲要》上征引孙子名言,并非装点门面,而是作为座右铭,取其神旨,并用以振聋发聩。
    80年代,美国先后与利比亚、格林纳达、伊朗、巴拿马等国发生了军事冲突。其中,1983年10月美军入侵格林纳达的行动明显地运用了孙子的谋略。10月19日,格林纳达发生政变,亲古巴的"激进左派"接管政权,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10月24日,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代号为"暴怒"的入侵命令。为达成战役行动的突然性,美国海军特遣队采取孙子"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示用"的示形惑敌之策,不惜绕道千里,按驶往中东的正常航线,佯装前往黎巴嫩海域,声言对贝鲁特美军兵营爆炸案件作出反应,但途中突然转向,直赴格林纳达。以致格林纳达军和古巴援军措手不及,美军仅用4天时间就控制了全岛,成功地实施了一次战役突袭。
    1990年,美国借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出兵海湾地区,对伊拉克大打出手,仅用42天就使伊拉克俯首投降。这次作战中,美军动用了各种高技术武器,使世人大开眼界。因此,有人称海湾战争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一次预演。人们在为美国高技术武器膛目结舌的同时,也对一个古老的名字肃然起敬。这个名字就是孙子。可以说,海湾战争中,美军比以往任何一次作战都更加自觉地运用了《孙于兵法》。不仅军方注重用孙子思想指导作战,而且民间也呼吁政府首脑取法于孙子。
    1990年12月16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孙子的弟子》的文章,作者是《波士顿环球报》副主编格林。文章的中心,是提醒布什总统注意阅读《孙子兵法》,以便从中获取解决海湾危机的良方。文中以幽默的笔调写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本名叫《孙子兵法》的书。2000多年来,书的作者在战争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影响了军事计划者和军事思想家。我愿意想象布什总统的床头柜上有一本《孙子兵法》,并且不时阅读它,以便在海湾危机中对他加以指导。在我的想象中,我看到,孙子的一些话已经被标了出来,并且还在书页边上作了一些批注。"接着,作者连续了引用了"其用战也,久则钝兵挫锐"等11句孙子名言,并遂条对应地提示出处理海湾危机的办法,诸如争取人民的信任、避免出现第二个越南、尽快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等等。
    另据美国1991年1月22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临战前夕,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官兵仍然认真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报道说,"海军陆战队司令阿尔弗雷德-格雷将军去年指定《孙子兵法》为该年度所有陆战队官兵的必读书。如今,驻海湾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争读此书。在沙漠中的帐篷里,或在待命的军舰上,他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一位军官匆忙出征沙特,忘记带上了《孙子兵法》,他便给妻子写信,让她把书从国内航寄到前线。"记者评论说:"孙子颠倒了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神圣传统,比如,在敌人坚固的阵地前拼死作战,堆尸如山,孙子强调以谋克力。以往,海军陆战队会对着敌人占据的山头冲锋,而孙子却告诫说:如果敌人先占据了险要地形,你就不要跟他一样,而应该撤退并用计将它引开。……负责制定陆战队作战计划的拉塞尔·萨顿准将说,'美军将尽力避免与伊军正面对抗,'这是纯粹的孙子兵法。"
    尽管这些文章不是官方文件,而且多少有些夸张和润色,但毕竟反映了美国在海湾危机中力图以《孙子兵法》指点迷津的愿望。事实上,综观海湾战争的全过程,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也的确在某些方面借鉴了孙子的思想。首先,在战略指导上,美国采取的是"先胜而后求战"的方针,政治上最大限度地孤立伊拉克,外交上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伊拉克实施国际封锁,经济上得到了日本、德国、沙特等富国慷慨资助,军事上聚集了足以在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强大兵力兵器,从而使战争有可能速战速决,保证不会出现第二个越南。其次,在作战指导上,美国作战计划的制订者们认为,指导战争的重要法则是"避实击虚"、"扬长避短"。因此,美军应当发挥其全部优势--技术、情报、空中力量、机动战理论和周密的计划,多国部队在持续42天的海湾战争中,前三个空战阶段即占38天,空中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地面作战阶段仅4天,机动部队声东击西,以"左勾拳"战术出敌不意地由南向西快速运动,长驱直入伊军主力集团西侧后部,迅速形成合围之势,从而使多国部队最终以极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美国国防部报告《海湾战争》一书毫不隐晦他说:"总之,多国联盟成功地实践了孙子所说的'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
    除美国之外,西方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发挥了孙子的思想。例如,1982年4月,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采取"先夺其所爱"的战法,首先割裂东西两岛的联系,然后集中兵力进攻东岛阿军主力,以致东岛阿军节节败退同时,西岛阿军却只能隔岸观火,并且随着东岛的陷落而全部投降。又如,同年6月,以色列空军袭击叙利亚贝卡谷地,以军无人驾驶飞机首先侦测到叙军"萨姆6"导弹连的探测雷达频率,实施电子压制;随即出动空军摧毁了这种苏制地空导弹,从而在随后进行的空战中获得大胜。这无疑是一次现代高技术条件下"先知而后战"的典型战例。
    上述事实说明,尽管《孙子兵法》传入西方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巨大的思想价值和理论价值很快引起西方军政界的普遍重视。西方人以其特有的重直观、重实用的思维方式,摆脱了东方人离经辨志的模式,直接吸取孙子的思想精华,使之融入核战争理论和常规战争理论之中,并灵活地运用于指导当代军事斗争和作战实践,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以孙子的传人自居而固步自封。

上一页 下一页

 
CopyRight @2002 福州大学军事教研所 陈润华 张磊 林发
13706943876 13628643870
E-mail:rhc121@ms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