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论坛
留言 簿
《作战篇》第二
  
 
首页\ 第二讲“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全争与天下”
二、作战--论发动战争贵在速胜(《作战篇》第二)
(二)极论师老财竭,后患不堪设想,巧久不如拙(ZHUO、桌)速
    1、极论师老财竭,后患不堪设想
    【原 文】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dun、盾)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dan)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今译:
    十万大军用以作战就贵在速胜,如果旷日持久就会疲惫军队,挫折锐气,攻夺城郭就会耗尽人力,路师原野久不复员,国家的用度就会不足。说到疲惫军队,挫折锐气,耗尽人力、缺乏物资,那么,(原来观望形势的)诸侯就会起来趁火打劫,(到那时候)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不能替你善后。--极论师老财竭,后患不堪设想。
    2、巧久不如拙(ZHUO、桌)速
    故兵闻掘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今译:
    所以用兵只听说拙笨的速决、从来没有见过弄巧的持久。再者说,战争日久却能对国家有利益,是不会有的事情。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的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益处。--巧久不如拙速。
    3、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原 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今译:
    善于用兵的人,兵役不征两次,粮秣不运三回(活看数字,不必拘泥);兵甲、战具取用于本国,粮秣就敌国征发。这样,军队的粮食就可以足够了。
    4、兵贵神速
    【原 文】
    国之远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公家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竭,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pi)马,甲胃(zhou)矢弩(nu),戟(ji)?(dun)蔽橹(lu),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今译:
    国家出兵远征,就要远道运输,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贫困(百姓贫困,由于脱离生产,荒废本业),在大军云集附近的地方东西就会涨价(东西涨价,由于消费剧增,物资缺乏),东西涨价就会使公家的财政支绌,公家的财政支绌就要按丘甸的役制,急于(人马物资等实物的)征发。人力耗尽,经济枯竭,就会使国内十室九空,这样,对私人来说,百姓的负担固然要耗去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七;对公家来说,公家的消耗车马、军装、器械等,也要折损十分之六。
兵贵胜,不贵久
    在本篇中,孙子着重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依赖关系出发,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这一思想,无论是对以往的战争还是现代战争,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现代战争;在战争的全过程中,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都是非常巨大的。如果长期地进行战争;对各个分面都很不利。
    1、战争持久;经济不能支持
    管仲指出:"一期之师,十年之积蓄 :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战争规模愈大、时间愈长;军队开支就愈多:,战争对于经济的消耗和破坏俞愈显得突出。所以,孙子说:"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战争与经济--历史上战争费用
    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代战争每打死一个人所耗的费用大大增加。
    18世纪拿破仑时期:3000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2万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万美元。
    第四次中东战争:100万美元。
    英阿乌岛战争:170万美元。
    短短18天的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损失惨重。损失飞机640架,舰艇59艘,油料、弹药不计其数。这次战争中,双方都使用了大量的集群坦克进行攻防作战,双方共投入坦克5500余辆,损失了3100余辆;平均每天损失172辆。埃军在发起进攻时,每分钟发射反坦克导弹85枚,战争头三天,双方发射的地空导弹总数,相当于北约组织在欧洲的全部库存量。叙利亚在开战后第三天,就用完了全部地空导弹。这场战争双方损失均在50亿美元以上,战争进行了一周后,以色列国库;就底朝天,只好紧急求助于美国,阿拉伯国家也不得不向前苏联伸手。
    在海湾战争中,战争的巨大消耗更是十分明显。
    在战争准备阶段,美国及多国部队从武器装备及后勤物资的准备和运输到部队的集结调动: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谓"日费于金"。
    "沙漠盾牌"行动是美国及多国部队的战前准备阶段,在此期间,美国在空运上,动用军用和租用国内外商用运输机共800余架,出动15600多架次;在海运上,动用军用和租用国内外商用运输船383艘;在陆运上,动用本土7个州的2400节火车皮和在沙特阿拉伯的5000辆运输车,昼夜不停地从美国和欧亚地区向海湾运送美国军队和装备物资。到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国及多国部队向海湾地区集结的总兵力超过70万人,坦克3700辆,装甲车2200辆,作战飞机1800余架,直升机1700架,各型舰艇200余艘,共耗资100多亿美元。
    战争爆发后,交战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更是十分惊人,主要表现在人员的伤亡和补充、武器弹药的消耗和补给、装备器材的保养和维修及地面设施的毁坏等方面。
"海湾战争,使伊拉克在军事上、经济上都受到严重的损失。据英方统计,六周的战争,使伊海空军几乎全部丧失了作战能力,美方摧毁了伊核生化武器和导弹研制生产设施,炸毁伊地对空导弹发射架48个,歼灭或重创伊地面部队42个师,击毁坦克3700辆,装甲车2000余辆,火炮2140门,俘虏175 000人。伊十多个城市遭空袭,其工业和石油等设施遭到较大的破坏,各种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
    科威特遭受的破坏也十分严重,其960口油井中的600多口被伊焚毁,炼油设备等被毁坏,各种经济损失600亿美元。科威特重建需十年时间,重建费用高达700~1000亿美元。
    美国及多国部队虽然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沉重的。
    这次战争后勤补给是美军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它在海湾战争中一个月的运输量就多于朝鲜战争一年的运输量。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投入的总兵力是530000人,半年内消耗各种物资3000多万吨。
    另外,由于美军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使武器装备本身及对各类作战物资的消耗成倍增长,通过后勤补给的各类物资增多,战争费用昂贵,美国及多国部队在海湾投入的武器装备总价值高达1020亿美元,美军在开战第一天发射的10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就耗费1亿3千万美元。据美军方统计,美在"沙漠风暴"行动中,每天耗资5亿美元、动用地面部队后,每天则耗资10亿美元。美军的一些将领在开战前担心;"美方虽然可以打赢这场战争,但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从力量对比上来看,一场可能是能够打赢的战争。从代价上来看,如果不能在几个月内结束战争,如果没有多国部队的资助,将会是一场打不起的战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现代战争的消耗巨大,所以,有效地破坏对方的经济中心、工业基地和交通运输线,可以使对方的经济瘫痪,部队补给中断,难以进行持久的战争而告失败。
两伊战争期间,双方均把对方的城市、油田和石油运输线作为打击的目标,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袭城战、油田战和油轮战,以破坏对方的经济命脉。
海    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是美国及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空袭的阶段。在此期间,美国及多国部队的空袭目标不仅是伊拉克的地面部队、武器装备和军队设施,还包括大量的非军事目标,如发电站、炼油厂及桥梁等,其目的是削弱伊拉克的经济实施,使其难以与美军进行长期军事对抗,战争进行两周后,伊军的后勤供应线基本上被切断,伊每天向前线运送的补给物资从20000吨剧降到2000吨,后来前线部队根本得不到补给了,极大地影响了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这也是这场战争地面战斗只进行了100个小时就结束的一个重要原因。
     2、战争持久,对军事形势不利
    战争与军事力量
    孙子说:"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战争打久了,军队在物质、精神方面都有根本的损耗,虽然可以采取各种办法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但由于伤亡逐渐增大而不断地招募兵员,以及武器装备大量耗损而不断地需要补充,使国家的人力、物力逐渐困难,人民的厌战情绪就会日趋强烈,士气日趋低落。
    两伊战争初期,伊拉克军队的大气很高昂,在整个进攻和占领伊朗领土期间,伊军的战斗精神都是很高涨的。但当伊拉克采取固定战线作战方针,进行长期的消耗战时,部队的士气开始下降,战斗意志消沉。很多士兵违反纪律和开小差,大量的人员被俘和丢弃武器。军队士气的低落,也反映了国民的心理状态,由于大规模征兵、延长服役期,加之经济方面实行严格的控制,在伊拉克社会各阶层中产生了深深的不满情绪。伊拉克政府为此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对逃兵实施严厉的惩罚措施、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提高阵亡人员家属的福利待遇等,但均未能奏效。
    美国侵越战争,美军陷入了"持久战"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美国在战争中耗费1389亿美元,56 000人阵仁,30余万人负伤,其国内的反战运动达到美国历史上空前的规模,导致了美国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3.战争持久,国家之间的关系会起变化
    战争与国际关系
    在国际交往中,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是动态的,今天的朋友,明天可能是敌人。尤其战争时间拖得太久,一些国家的态度可能骤然变化,甚至趁人打劫。所以孙子说:"夫钝兵挫锐,屈力殚弹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从公元1858年至公元1884年,沙俄帝国主义列强在爪分中国的狂潮中,霸占中国领土约100多万平方公里。但它并不就此甘心,而是得寸进尺,梦想进而霸占中国东北三省。但该地区三面环山地势险峻,军事上易守难攻,令侵略者望而生畏。
    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中国,腐败的清王朝陷入空前混乱,军事指挥名存实亡。沙俄帝国主义就趁此机会,于6月发动了入侵中国东北的地争,到10月,基本占领东三省。
    再如,1945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已经八年,对英美之战也历经四年,其国内空虚,兵员匮乏,加之美国对其本土投掷了两枚原子弹,更使其不堪一击。在远东地区以中立国身份长期观望的苏联,按照雅尔塔会议的精神及《波茨坦协定》,"乘其弊而起、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军发起攻击,迫使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趁人打劫的危险局面,很好地"善其后",就必须有效地利用外交手段,拉拢或遏制那些可能"乘其弊而起"的国家,然后方可兴比兵,而且要速战速决。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企图吞并欧洲的战略步骤就体现了这一计谋。
    大战前,妨碍德国称霸的主要对象有英国、法国和苏联。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希特勒决定从易到难选择作战对象,以便各个击破。鉴于苏联反法西斯立场坚定,力量强大,决定暂时与之握手言和。
    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匆忙抵达莫斯科,当天双方就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事过七天,德军便发动了侵略波兰的战争。而苏联不但不采用武力制止,反而后"乘其弊而起",趁火打劫。9月17日,几千万苏军跨过波苏边界,占领波兰东部地区。苏德又签定了《德苏边境友好条约》,共同瓜分了波兰。
    随后,德军相继入侵了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法国等国,只用了44天时间。战争中,德军共投入136师,而在德苏边境上只留有10个师。施用远交近攻的计谋。是德军进展如此顺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德国并不是真心要和苏联友好,而是等待时机、向苏联发动进攻。1941年5月28日,当希特勒只用了九个月就征服了大半个欧洲之后,便挥师东进,发动了侵苏战争。

 

 
 
CopyRight @2002 福州大学军事教研所 陈润华 张磊 林发
13706943876 13628643870
E-mail:rhc121@ms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