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论坛
留言 簿
《作战篇》第二
  
 
首页\ 第二讲“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全争与天下”
二、作战--论发动战争贵在速胜(《作战篇》第二)
    (三)分论就食于敌的利益和激励士兵战斗及处置战利品和俘虏的各种方法。
    1、就食于敌的利益
    【原 文】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pi gan)一石(dan),当吾二十石。
    今译:
    所以聪明的将领务求就粮于敌国。因吃敌国的一钟粮食等于(从我国运去的)二十钟;草料一石等于(从我国运去的)二十石。
    2、激励士兵战斗及处置战利品
    【原 文】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赏也。
    今译:
    说到要使战士勇于杀敌,就要激发战士的敌忾心;要使战士勇于夺取敌人的物资,就要优给重赏。
    3、俘虏的各种方法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轨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已"通"以",解详《计篇》)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今译:
    所以在车战中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励首先夺得战车的人,又要更换战车上敌人的旗帜。并派上自己的战士夹杂着乘坐,以防叛变,对俘虏来敌人的战士却要很好地抚养,使他们感激图报,乐为我军效力。这就叫做既战胜敌人又增强我军的战斗力。--分论就食于敌的利益和激励士兵战斗及处置战利品和俘虏的各种方法。
就地取材 以战养战
    【原文】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pi gan)一石,当吾二十石。
    【释义】所以,明智的将帅,务求在敌国补充粮食,因为吃敌国的1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粮食20钟;在敌国征集1石饲料,相当于从本国运输饲料20石。
    ①钟,古代的容量单位,1钟为64斗。
    ②忌秆(pi gan):饲草,忌(pi ),同箕,豆茎;秆(gan),禾茎。
    【论评】
    战争依赖于经济。
    奥国名将有一句名言:"作战第一要素是钱,第二要素是钱,第三要素还是钱。"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纵观古代历次著名战役,为将者无不视后勤补给(特别是粮草)为生命之源、胜利之本。拿破仑远征莫斯科,俄国人坚壁清野,拿破仑在粮食告馨、御寒无衣的情况下,被迫惨败而归。现代战争,如越南战争,美国耗费了近千亿美元,大伤国家的元气,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孙子为解决后方补给和战场需要的矛盾,提出了"就地取材、以战养战"的措施--由于后勤补给是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本国的财政开支和人民负担,使战争能够按照己方的意图,顺利地进行下去。
    孙子的这种"以战养战"的思想被广泛地运用到商界、政界和其它各行各业中。例如:许多精明的企业家把一个又一个分公司"开设到世界各地--设备、劳力、甚至资金都源于当地,而他们只是提供技术"。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有一个"怪现象":"墙里开花墙外香",一些部门宁可重金到外部门去聘雇(或引入)一批并非一流的人才(或技术),致使本部门的优秀人材(或技术)大量流失,这实在是一种悲哀。
务食于敌与诸葛亮--兵出陇上抢割新麦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四出祁山攻伐魏国,司马懿率张碑、费曜(YAO)等大将迎战蜀军。
    诸葛亮兵至祁山,见魏军早有防备,便对众将说:"孙子曰:'重地则掠'。"也就是说,深入敌人的腹地,就要掠取敌人的粮秣来补充自己。如今,我们的粮草供应不上,我估计陇上的麦于已经熟了,我们可以秘密派兵去抢割陇上的麦子。"诸葛亮留下王平、张嶷(YI)等人守卫祁山大营,自己则率领姜维、魏延等将领直奔上?(GUI)。
    司马懿率大军赶到祁山,蜀军并不出战。司马懿心中疑惑,又闻有一支蜀军径往上?而去,不由恍然大悟,急忙引军去救上?。
    诸葛亮赶到上?,上?魏将费曜出兵迎战,姜维、魏延奋勇向前,费曜被打得大败而逃。
    诸葛亮乘机命令三万精兵,手执镰刀、驮绳,把陇上的新麦一割而光,运到卤城打晒去了。
    司马懿技逊一筹,失去了陇上的新麦,心中不甘,便与副都督郭淮引兵前往卤城偷袭,企图夺回新麦,擒拿诸葛亮。不料,诸葛亮早有防备,他让姜维、魏延、马忠、马岱四将各带2000人马埋伏在卤城东西的麦田之内,等魏兵抵达卤城城下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诸葛亮又大开城门,从城内杀出,司马懿拼力死战,才得以突出重围。
    司马懿接连受挫,转而采取了据险而守、绝不出战的方针。诸葛亮求战不得,眼看抢来的麦子也即将吃完,只好下令退兵。
    魏大将张?领兵急追,追至剑阁木门,只听一声梆子响,早已埋伏在峭壁悬崖上的蜀军万箭齐发,张?及其率领的百余名部将全死于乱箭之中。
    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目标,但因采用了"重地则掠"的策略,避免了断粮的危险,并且平安地退回到了本土;而魏国不但损失了陇上的新麦,还损失了一员能征惯战的大将张?。
务食于敌与伍德鲁夫--"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喝上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是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已问世的一种味美价适的软饮料。当时的第二任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伍德鲁夫提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喝上可口可乐。"
    全世界的人都喝?美国能生产出那么多吗?再者,人家愿不愿意喝还是个未知数呢。
    伍德鲁夫不愧是个精明的实干家。"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喝",首先就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时逢二次大战,美国几乎出兵世界各地,于是,伍德鲁夫让美国士兵带上国产的可口可乐奔赴世界各地。没用多久,全世界就知道了可口可乐的"大名"。
    但是,要满足"全世界"的需要,美国本国能生产出多少?即使能生产出来,运费也付不起呀!
    伍德鲁夫的对策是:实行"当地主义"。
    伍德鲁夫在"当地"设工厂,在"当地"招募工人,在"当地"筹措资金。换句话说,除了可口可乐的秘密配方外,所有制造可口可乐的机器、厂房、人员以及销售都由"当地"人来充任,可口可乐总公司只派一名全权代表主持有关工作。
    据统计,二战25年以来,可口可乐公司只提供了全世界产品总量原料的0.31%,仅此一项,每年就获得利润1.5亿美元。
    虽然,"全世界的人"还未能"都喝上可口可乐",但可口可乐确实已打开了"全世界"的市场。
务食于敌与路易斯-柯拉尼--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
    路易斯·柯拉尼出生于联邦德国,是当代著名的工业产品设计师。
    柯拉尼小时候非常喜欢玩具,但他的父亲却从来也没给儿子买过一件现成的玩具,而是买一些零散的玩具部件让他组装。小柯拉尼凭着自己的想象力"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玩具,他渐渐地沉醉于创造性的活动之中。
    中学毕业后,柯拉尼进入柏林美术研究所,在那里钻研绘画和雕刻。19岁时,柯拉尼在巴黎一家杂志社工作。这期间,柯拉尼因设什、发表了一种新奇巧妙的"未来汽车图",而引起了希姆公司密歇尔先生的注意。密歇尔找到了这位年轻人,让他设计用玻璃纤维制造的汽车。柯拉尼欣然应允,夜以继日地工作,获得了成功。也就是从这时起,柯拉尼走上了汽车设计师的道路。
    柯拉尼善于从自然界中不断获取灵感,囵为他认为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位最杰出的设计师。
    鸟在空中翱翔,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柯拉尼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过认真观察和研究后发现:鸟翅膀上面气流流动的速度较快,压力较低。翅膀下面恰恰相反,向上的升力因而产生,这就是鸟能飞翔的奥秘所在。柯拉尼想:"如果把鸟的翅膀的上下颠倒过来用在汽车上,那会怎么样呢?"柯拉尼进一步研究下去:由于车身下表面呈外凸出流线型,气流经过下面时速度要比一般下表面呈直线型的汽车快得多,这样汽车下部的气压相应要低些,空气对汽车的阻力因此就会相对减小,汽车就可以获得较高的速度。这种上下都呈流线型的汽车被称为"柯拉尼"型汽车,能使空气的阻力减小到最低限度。由于柯拉尼的设计与传统的汽车设计差异甚大,人们一时不愿意接受他的观点。时至今日,世界能源日趋紧张,人们才终于认识到降低汽车燃耗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做到这点,除减轻汽车重量外,还要求助于空气动力学。于是,诸如雪铁龙、菲亚特等名牌汽车制造厂商纷纷登门,寻求柯拉尼为他们设计能减小空气阻力的汽车样式。柯拉尼名声大噪。
    柯拉尼仍然不懈地追求,他说:自然本身有着最杰出的样式,我不过是从自然中得到启发,将自然设计的样式进行翻译而已。
    柯拉尼设计的性能卓越的飞机,它的外型使人联想到那体态优美的鲨鱼或?(GONG)鱼;他仿照自然形态设计的浴缸、卧床以及其它日用品更是深受欢迎。
务食于敌与莱维-斯特芬斯--发明牛仔裤
    莱维·斯特芬斯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人。1850年,莱维抱着碰碰运气的想法随着美国的淘金潮进入了加利福尼亚。
    莱维像千千万万淘金者那样拼命地去淘金,但他的运气不好,光灿灿的金子跟他无缘。沮丧之余,莱维发现所有的淘金者有一个共同点--裤子总是破损不堪。莱维灵机一动,"为什么非要靠淘金去赚钱呢?"莱维买来一批褐色帆布,用它们剪裁出一批坚固耐用的裤子--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牛仔裤。牛仔裤一问世就得到了淘金者的青睐,人们还亲切地称呼这种帆布裤为"莱维裤"。
    莱维初尝成功之果,又兴奋又激动,他尝试着用一种"尼姆斯哗叽"棉布宋代替帆布,制作"莱维裤",效果更好。莱维又把这种布染成靛(DIAN、店)蓝色,大受矿工们的欢迎。后来,这种靛蓝色成为各种牛仔服装的最主要色调。
    莱维不停地提高"莱维裤"的质量。一个叫伊克的淘金者抱怨他的裤子口袋只装了几次金子后就坏了,裁缝戴维斯在他的裤子口袋四角上分别钉上了一只铆钉,伊克再也不说裤子口袋不结实了。莱维大受启发,他买下戴维斯的这一项平凡的"发明",并申请了专利,这就是今天的牛仔裤有"铆钉"的缘故。
    莱维靠制做"莱维裤"发了大财。1890年,莱维建起了自己的公司。后来,人们将"莱维裤"称为"牛仔裤"。
务食于敌与李牧将军--巧施"美马计"
    战国时期,塞北的匈奴人经常南侵,骚扰赵国的边疆,掠夺百姓的财物、牲畜。将军李牧奉命驻守雁门关,抵御匈奴。李牧兵马有限,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守势,匈奴人则依仗强大的骑兵,纵横奔驰,有把李牧放在眼里。
    一天,匈奴人把数百匹好马赶到河边洗浴。李牧在雁门关上远远望见,馋得心头直痒痒,心想:"要是能把这数百匹好马夺到手,既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又大杀了匈奴人的威风,多美的一桩事!"但是,李牧知道,只要他打开雁门关的城门,匈奴人就会把马群赶回去,而且,匈奴大军离小河也不很远。李牧想着、看着,看着、想着,猛地从数百匹欢腾嘶叫的骏马中悟出一条妙计来:"匈奴人的骏马尽是雄性,如果用几百匹母马来引诱它们,逗引它们全跑过河来,再把它们赶入城市,岂不是白白得到数百匹骏马!"
    母马城内就有,不需远求。李牧下令挑选了几百匹母马,让士兵们把母马牵出城,系在隔河的树荫下。不一会儿,一匹匹母马仰头向着河那边嘶叫起来;河那边匈奴人的数百匹公马听到"母马的叫声,一个个抬起头来向河这边的母马张望。接着,几匹公马带头嘶叫起来,似乎是在回答母马的"召唤"。随后,几匹公马率先游过河,向树荫下的母马奔去。群马有了"带头者"引路,一阵狂嘶,纷纷渡河狂奔而去,看马的匈奴人想拦也拦不住。早已守侯在河岸旁的赵军将士乘机一涌而出,将数百匹好马赶人雁门关中。
    李牧"就地取材"用"美马计"夺得匈奴人数百匹好马,壮大了自己。这一奇计在唐朝"安史之乱"中得以再现。
    当时,唐将李光弼(BI、比)与叛将史思明在河阳形成对峙局面。史思明自恃兵强马壮,不把李光弼看在眼里,每天都要驱赶战马到河边洗浴。李光弼眼睁睁地看着上千匹的骏马就在眼前,却又不敢轻举妄
    一天,李光弼突然想起了李牧的"美马计",他想:"李牧之计,或许是传说,今天,城内有的是母马,我何不试它一试?"于是下令把城中的全部母马挑选出来,总共选得500匹。李光弼命令把幼马系在城内,当史思明的马跑到河边后,将500匹母马全部驱赶出城。母马到了城外,念及在城内的幼马,一匹母马叫了起来,其余的母马也都跟着嘶叫不止。对面河中史思明的千余匹骏马听到叫声后,公马率先渡河而来,剩余的母马依恋同伴,也跟着渡过了河,唐军官兵高高兴兴地把千余匹骏马赶入城中。
务食于敌与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这幅画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绘制的壁画,取材子《圣经·新约》。
    据《新约·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太向犹太教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犹太教祭司长就给了犹太30块钱。于是,犹太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12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12个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12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
    一一一《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这幅画耗去了达·芬奇四年的宝贵时间。
    当全画只剩下耶稣和犹太的头还没画好时,达·芬奇停止了作画,他在为没能够找到理想的模特儿而懊恼。达·芬奇长时间地站在画前苦思冥想,或者到街上寻找模特儿。日子一天天过去,达-芬奇就是不动笔。
    修道院副院长是个好说别人坏话的小人,他跑到斯福查公爵那里告了达-芬奇一状,说达·芬奇只是在街上闲逛却不去做画。斯福查公爵听后,找到达-芬奇。委婉地请求达·芬奇能早日完成此画,达-芬奇立即猜到了这是副院长捣的鬼,于是很认真地向公爵解释道:"公爵大人,我并没有偷懒,我是在街上的人群中找寻犹大的一副卑鄙丑恶嘴脸,如果我最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那就只好借副院长的头做犹大的模特儿了。"公爵听后哈哈大笑,对达·芬奇表示赞许。那位可憎的副院长从此再也没敢打扰达·芬奇。
    达-芬奇最终在米兰一个流氓、小偷聚集的地方,找到了满意的模特儿--那副猥(WEI)狈、卑劣的面孔俨然是犹大再世。
    1498年,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上画完了最后一笔,它与后来完成的《蒙娜丽莎》一起,成为了达·芬奇千古不朽的名作。
务食于敌与邓小平--智战美国
    1983年,美国国务卿舒尔茨访问中国,邓小平会见他。双方在谈到湖广铁路债券案时,邓小平指出所谓湖广铁路债券案纠纷,不过是某些人荷包里装着东西,随时可以拿出来在中美关系上制造麻烦,美国政府应该制止这种行为。
    舒尔茨辩解,美国的司法制度是独立的,政府无权过问。起诉的几个美国人无非是索取些赔偿,并非制造事端。
    邓小平当即驳斥说:如此说来,美国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国会,内阁,法院。叫人家究竟同你们哪一个政府打交道才好?如果说美国人有权向我们索取赔偿,那么我们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蒙受了那么大的损失,难道不可以判你们都来赔偿?如果你们一见面就提这问题,还谈得上什么发展关系呢?!
    邓小平针对舒尔茨的论点,从本质进行分析,指出美国实际上有三个政府,将究竟谁代表美国做横截面的矛盾分析,又针对中美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做纵向的矛盾分析,并将纵向思考和横向思考综合起来,从纵横矛盾的分析中,揭出其实质问题予以反驳。
    在某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位西方外交人员对中方代表进行挑衅:
    "如果你们不向美国保证,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显然就是没有和平解决的诚意。"
    中方代表说:"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采取什么方式解决,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无须向别的国家做什么保证。请问,你们竞选总统也需要向我们做出保证吗?"
    外交中的论辩和战争一样,是力和智的竞赛。主观认识正确,加上唇枪舌剑的雄辩力量,就能取得胜利。
    【启示】智将务食于敌,含义甚广,以战养战,以毒攻毒即为它的延伸。如何利用敌人来击败他们自己,是政治外交方面运用"因粮于敌"的一种方式。
    这两个小例子就是这样,从敌方的言论中抓住本质,用他们自己的论点来反驳他们而获得胜利,这体现了我方领导人的智慧,也使得敌方哑口无言,俯首认输。"食于敌"的确是一个绝妙的计谋,也是一位智将必备的机敏和智慧。
务食于敌与处世--面对"恶犬"
    当你被一只恶犬在后面穷追时,你将怎样做呢?你怕它,拔腿就跑,行吗?你逃得越快,它追得越急,说不定到最后真地追上了你,张嘴咬你一口,咬得你皮破血流。
    这种场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有经验的人一定知道:立即站住,转过身去面向着狗,或者干脆向它跑去,这时那只畜牲会立即停止不追,一动不动地瞅着你,说不定会撒腿就跑,无影无踪了呢!
    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你是否像遇到恶犬那样调头就跑呢?如果这样,你就在他面前暴露了你的怯懦和心虚,甚至于第三人都会觉得别人的指责是对的,否则你干嘛心虚而胆小呢?如果你采取了对付狗的第二种做法,转身相向,谣言会不攻自破,而且以对方话中的漏洞,用他们的方式采取反攻还可以取得非比寻常的效果,这就是兵法中的"智者,务食于敌"。
    坎普是美国早期的政界名人,当他首次在众议院发表演说时,因为刚从伊利诺伊州赶来,衣着打扮未免有点土气。现场听众中有一个言词犀利、善于讥讽的议员,插口说道:"这位从伊利诺伊来的新客人,衣袋里还一定藏着满满的雀麦呢。"这句话使在场的听众哄堂大笑。假如换了别人,一定会感到万分难堪、面红耳赤,甚至会恼羞成怒,但坎普就是坎普,他深知那位议员的讥笑的确是有一定道理,因为自己确实土得可以,所以他选择了"转身相向"的办法,坦白地说:"没错!我不但衣袋里装满了雀麦,头发里还藏着许多的种子哩!我们这些人住在西部乡间,确实有点土头土脑,但我们的雀麦和种子,却常常能够长出很好的幼苗来。"
    短短几句驳斥,使坎普的大名轰动了全美国,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做"伊利诺伊州的种子议员"。
    聪明的人都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个十全十美的人,当自己的缺陷被人攻击或讥笑时,绝无逃避的必要。如果对方说的是真话,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要接受下来,即使无法改正。承认永远比躲闪明智,因为这样可以免得以后对方再拿它作借口,向你进攻,其实,有些时候,别人攻击你的缺陷,而你又毫不掩饰,人们反而会觉得这些缺陷微不足道,也许会觉得是个优点呢!
    【启示】每个人都是希望被别人赞美的,当别人道破他的缺点或短处,或者是进行恶意攻击时,他也许会手足无措,也可能采取一点也不在意的态度,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转身相向"是对于这种情况的一种最好反击,当然不是指去与对方争得面红耳赤,而是去坦然面对它,或者改正,或者干脆针对他的讽刺,将这种"缺陷"变为自己的长处。
    实际上,对待"恶犬"的行为反应,才能证明你的交际手段是否高明。

 

 
 
CopyRight @2002 福州大学军事教研所 陈润华 张磊 林发
13706943876 13628643870
E-mail:rhc121@msn.com